相关内容
·没有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五台县文联 >> 文艺超市
中国家学:生命源头的清凉智慧
作者:网络    来源:本站整理    点击数:2408    更新时间:2017-10-7

中国家学:生命源头的清凉智慧

我们中国人是很重视家庭的,有着历史久远的家族、家庭文化。自古以来就有“家和万事兴”的说法,这说明在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心里,家不仅是一套房子、一个可供休息的地方,而且承载着生活的希望,是文化的载体。

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家中成长,然后才到社会上去做事业。在家庭中所受的教育,养成的性情、习惯对我们成就自己的事业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说家学也是一种国学智慧,这种智慧在我们成长的早期就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熏陶我们的性格,开启我们的潜能。

中国历史上很多大人物都曾接受过系统的蒙学教育。不过蒙学馆对古文知识讲的很多,但缺乏生动的情性、道德教育。中国传统蒙学教材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而这里谈到的家学则是在这个蒙学基础上更为系统的教育体系。中国家学是基于传统的蒙学教育提出来的,它主要是指在现代生活中运用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结合当下的生活情境来指导我们每个人生活的一种教育思想体系。

所谓家学,就是关注现代人生活的家庭环境,思考怎样的家庭教育、环境塑造对个人的成长有利。它与私塾、童蒙教育之于古人的生活一样,是与现代社会里我们大众的生活方式紧密相关的,但比蒙学教育有更高级、更成熟的思想体系。

中国家学包括情性教育与母仪教育、还有父范教育、孝道孝行教育、家训、家范、家规、家谱对子女的影响及教育等。同时,又阐述了齐家与治国的关系。其中有关修心养性、修身立命等观点及理论。

家学文化对家族对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孟母择邻而居,愤断机杼,而笃励出一代圣人孟子,梁启超的祖父为使后人有出息,力塑家学文化与书香门第,得以培养出学业大成的思想家梁启超。我国唐朝著名的书法家颜真卿,是颜之推的子孙。颜之推立《颜氏家训》,以此教育子孙后代。颜家十几代人都极为富贵荣耀,担当朝廷要职,这与颜氏家学熏陶是分不开的。颜氏族人在世所得家产最终往往散放社会,只留给后辈这本祖训,并训谕后人谨遵不违,这才有了颜家十几代的兴旺。

家学文化的意义如此深远,那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我们现代人又如何去继承与发扬呢?

(一)衣着与性情:正衣冠,养神气

古人常说衣食住行是人生最基本的几件大事,现在我先从衣开始讲。

中国古代的时候,大家庭里是很讲究衣着的,中国的服饰文化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中国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对衣着、饮食有着很多充满智慧的见解,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注意的。

时下,人们对穿衣的原始作用越来越不在意,甚至很多人不会穿衣。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懂得穿衣最基本的要求是得体。所谓得体,就是穿衣应与他所处的环境,或与他的性情、性格、职业等各方面要一致、协调。

家长应该培养孩子有关穿衣的审美观,教给他起码的穿衣常识。如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穿什么衣服搭配什么鞋等等。对脾气急躁的孩子,所穿衣服最好能为其选择一些较为素雅、柔和的颜色。太鲜艳的色彩会刺激人的感官,使人兴奋、浮躁,容易使情绪不稳定。有些家长为了方便孩子,总是让孩子穿拉链衫,穿魔术扣的鞋子。殊不知,扣扣子、系鞋带也是熏陶性情的一种方式。

这些生活细节最能让孩子养成认真的态度。好情性是长期形成的,情性不好的人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培养。所以,生活中不能一味地图方便、图简单。我认为,穿衣不要怕繁琐。孩子不会忙得连穿衣时间也没有吧,顶多早晨起床时间提前一两分钟。再说情况特殊可以变通,平时复杂一点,紧张时就简单一点。现在的情况恰好是颠倒了过来。

一些家长的思想还有一个误区:把女孩当男孩子一样抚养,给他们留短发,穿超短裙,或者干脆要求她们像男孩一样行事。我的看法是,女孩就应像女孩,女孩要当女孩养,不能颠倒了性别养。现在我们虽然不要求女孩子“笑不露齿”,但起码的仪态要有,再说,文静、庄重、好情性的女孩至少不容易学坏。这对她将来的家庭美满也会有利。因为每个丈夫都希望自己的太太性情平和,知书达礼,要有女人味。长发是女孩子的象征。女孩子对自己的头发都是很爱惜的,通过慢慢地梳理发丝,头部血液得到了循环,浮躁的心性得到了抑制,心中的烦恼也会随之烟消云散。

我小时候有一次目睹父亲严厉批评姐姐。我看她很生气,想发火,因当时她正在梳头,过了一会儿她把头梳好了,一照镜子,觉得很漂亮,就高高兴兴地出去玩了。本来想跟父亲顶嘴的,结果一梳头,把“火气”给梳没了。因此,梳理头发的过程也是修养情性的过程。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真”的女孩子比起那些“假小子”,为人处事更会细心、体贴,对父母甚至也更孝顺。

(二)饮食与性情:家庭教育要重视细节

中国古代教育的思想精华其实就是隐藏在“衣食住行”这些日常生活事物之中的。这也充分说明了,家学教育其实是关于我们每个人的最基本的教育,每一个时代都少不了的。

饮食也是古人家居生活相当重视的一个方面。吃饭、穿衣、睡觉虽是人们日常之事,但大有学问。对大人来说,吃饭时能吃饭,吃饭时能吃得下饭,是人生一大快事;同样,睡觉时能睡觉,睡觉时能睡得着觉亦是人生之幸事!因为大多数人要被生计所累,被情感所困,被疾病所折磨,所以该吃饭时无法吃饭,到吃饭时又吃不下饭;该睡觉时,无法睡觉,到睡觉时又睡不着觉!对孩子来说,睡觉吃饭这一平常事更不能疏忽。我有一个乡友的孩子,每餐必得有可乐佐餐,否则不吃饭,结果长得很瘦小,脾气也古怪,吃饭对这个孩子已不是正常的生理需要。因而可以说这个孩子的家长还没有让孩子学会吃饭。

有人可能不明白,吃饭很简单啊。饿了就吃,到时间就吃。那么,吃什么?怎么吃?到什么时间吃?不清楚。现在有很多人开始慢慢明白饮食需要合理调配,知道偏食的害处,知道肥胖会影响人的智力发育。但是,仍有不少人执迷不误:三餐无正点,鱼肉无止境。这样做,是对自己最大的不负责任。

饮食与做人一样,不能过分,如果过分了就会影响营养的平衡。所以我提倡日常饮食应以粗粮为主,精粮为辅,素淡为主,油荤为辅。潮汕人的孩子一生下来,就让先吃一口苦—黄莲,有了吃苦的经历后,就不会再怕吃苦,吃起甜来也会格外甜。另外,当吃苦成为习惯时,就是遇到困境他也不会有怨言。

饮食上挑剔的孩子,其情性也会受到影响。比如他不懂得宽容,不会体谅别人的辛苦,不尊重别人的劳动等。

良好的饮食习惯须从小时候培养,很多孩子一顿饭要吃几个钟头,这说明他不饿。如果饿他几顿再给他吃,他一定会吃得快、吃得香!孩子一旦明白了吃饭的时候必须吃饭的道理,他就会自觉遵守这个规矩。要想让孩子好好吃饭,不挑剔,家长也要严格控制孩子吃零食。不挑剔饮食的孩子至少在做客时会有好的表现。

这些都是在我们现代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重视饮食与性情之间的紧密关系,是每个家庭都应该关心和注意的事情。

(三)家居与情性:家学教育强调熏陶及潜移默化

中国古人对自己的居家环境是很重视的。这种重视几千年下来,就成了一门大学问。

关于情性,199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里这样解释:情性、本性。韩非子《玉蠹》里说:“人之情性,莫先于父母,皆见爱而未必治也。”是人的“情性”,即“本性”、“根本”,使“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我们说的家学是在家庭中进行的教育,那么家居环境就显得尤其重要了。我们现在无法像古代人那样寄居深山,过隐士的生活,但是我们仍旧可以通过设计和布置,让自己有一个安然、清净、和谐的居家环境。

我小时候睡的床,是三面和顶部都雕着各种古代圣贤人物的雕花木床。无论我怎样辗转翻身,我都能看到那些圣贤故事。几十年过去了,其内容仍记忆犹新。家里没有值钱的家具,但有文房四宝;书房没有名贵的摆设,但有四书五经、经典名著;母亲早起礼佛,父亲早起看书。母亲一生节俭、慈善;父亲一生勤劳、善做公益之事。我父母就是用潜移默化的办法来熏陶我们的情性,他们一般不长篇大论地跟我们说道理,而是让我们自己去领悟去感受家学文化注重熏陶及潜移默化的作用。

因此,在家学教育中,环境、氛围非常重要。我们常说的“见山思静,见水思动,见石思贞,见云思变,见圣思学,见贤思齐”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父母都想给孩子一个温馨而舒适的家,让孩子有自豪感,但孩子会不会因此而产生优越感呢?现在很多家庭的装修尤其是小孩房的布置越来越豪华奢侈了,殊不知当孩子们感到“富贵至衣食美”时,进取之心也淡然了。

在我看来,真正温馨而舒适的家不在于拥有物质的多寡,家居装饰也不在于是否富丽堂皇。客厅的装饰最好庄重大方,大人卧室温馨,孩子有家的温暖。小孩房则要素雅、清淡,避免太多的花哨扰乱其心境。因为静能生慧、慧必能悟。孩子在求学期间,只有“清心寡欲”,方能“聚会精神”。同时,房间里的布置,注意冬天不宜过分温暖,夏天不宜过分凉爽,这样,既可以不让孩子赖床,又可以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

家居与性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非常微妙的潜移默化的教化关系。这对现代社会一心想为子女创造好的家庭环境和学习环境的家长来说,是一个具有很高借鉴性的经验。

古贤人讲究“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情趣;我国的苏州园林都是古代一些有名望的人所修建,那些精美怡人的设计布局意在怡养他们自己及家人的情性;深圳市内一些主要街道浓荫匝地、四时滴翠、鲜花不断,一些公园环境清雅幽静,人行其间,会感到身心舒畅,对生活充满热爱之情。家居设置对人情性的熏陶也是如此。

(四)怎样的家居氛围就有怎样的家文化

中国文化对家宅、王府、宫殿的建造都有分门别类的详细规定、章法。这不是随意规定的,是建立在古人对我们文化的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的。

中国文化中对家居、家庭教育的环境都有很深入的思考,也有很多格言、谚语。比如孟母三迁的民间故事,就充分说明了中国人对家居环境的重视。院子的风水也好,格局也好,包括家具本身,它追求的是一种整体的和谐感,而现代家居则越来越追求舒适性与创意时尚性,人们紧跟着欧美设计风格的动向,追随着时尚的潮流。然而潮起又潮落,注定时尚的生命力只能是短暂的。

我们现在布置家居环境,缺少古人“卜居”那种虔敬的心态,这样家居环境成了各种风格时尚家具的大采购,却忽视了我们自己文化中的居家传统。

经历千百年的洗礼,融合了世世代代的艺术情怀,植根于华夏古老历史与文化的中国古典家具,她的艺术美和文化沉淀,让人有了悠远的历史想象空间,使她成为了人们凸显自我品味,张扬自我个性的物化。实际上,作为日常家居生活的物品,她更多地承载整个家庭的理念,体现着家学文化渊源。随着家族的延续,随着后人对她的一代代传扬与新理念的注入,沉淀于古典家具中的家学文化也愈发浓厚。

我曾到安徽旅游,一天参观那儿的古宅院,同行的老人累了,坐在杨柳依依的湖边小憩,我却抑制不住对那些古房子的好奇心,独自一人走进了那所院落。正陶然于那青砖灰瓦小巷深深的清幽时,不期然地踏入一间厅堂,迎面的祖宗牌位下,一张酱色的八仙桌两边端放着两把高高的太师椅,一切都依照旧时的摆设,我却感觉到一股凛然的威严之气直逼过来,仿佛这个家族的长者正端坐椅上,一场重大的家庭会议马上就要召开。现在电视里播放的古代剧目,每到拍摄到厅堂的镜头,少不了供奉堂前的祖宗牌位及端放于前的方正又井然有序的桌椅,自然的透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祖宗牌位旁边往往都书有“忠孝仁礼义,天地君亲师”的对联,寄喻着祖辈希望子孙以仁义为宗,以孝悌为本的立世之本。那些厚重的木质家具,喻示着祖辈的置产立籍、著显台邦,它们严格的摆放顺序,也向后人诫示着“长幼有序、兄友弟恭”的古训。

古典的住宅、家居环境,像清朝皇帝的紫禁城,以及山东的孔府,都展示了它所承载的家学的有“礼”有“序”,展示了古老中华的先进文明,更以其精巧雅致的设计及丰富的人文内涵带给人们心灵的熏陶。

中国古典家具所蕴藏的雕刻艺术,那种极致的精美更是让人百看不厌。这其中的雕法包括浮雕、线雕、剔底平雕、圆雕等。同时,各种不同区域的家具雕刻各有其不同风格。以京作、晋作为代表的北方木雕刻线条挺拔、造型庄重、构图以小见大、曲线典雅,有凝重的古玉之美。以微州为代表的南方风格是:线条柔和、内容活泼、架构细腻、造型别致而又蕴含浓厚的生活气息。

古典家具蕴含的那些纹饰不仅精美且寓意深刻。如民间广为流传的“五福捧寿纹”,《书经》中说:“九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蝙蝠之“蝠”与“福”字同音,故以五蝠代表五福。五蝠常常围一寿字,习俗称“五福捧寿”,它既隐喻着人们祈求福寿的美好愿望,也寓示着长辈期冀后人能以美德立身而颐养天年。

(五)家范的作用

讲起孟母,我还记起另一则她的故事,可以让现代的母亲借鉴:一天,孟子回到家里,看见妻子没有站起来迎接请安,就告到母亲那里,说她不懂礼仪,要母亲把她遣走!

孟母了解事情的经过后,反而批评儿子说:“自古以来的家庭礼节,都是人在进入家门之前,首先问谁在家里,以表示对人尊敬;将要上厅堂时,一定要提高声音打招呼,以便让人家有所准备;将要进入房门时,眼睛一定要向下看,不东张西望,以免看到不该看的事;更不能在人家没准备的时候,不打招呼就突然闯到别人的家里或房屋里。”“今天,你事先没有打招呼,你妻子也不知道你要进入卧室,还没有来得及起来打招呼、请安。不是你妻子对你无礼,而是你对她无礼,你不先检讨自己反而去责备别人,这是没有道理的!”

孟母这一番话,有理有据,孟子无法辩驳,再也不坚持遣走妻子了。后人称孟母是个通情达理的好婆婆。

自古以来,尤其在古代社会,一般做母亲的,往往对女婿偏宠,对媳妇刻薄,《颜氏家训》中就有这样一句话:“妇人之性,率宠子婿而虐儿妇。”

我小时候,邻居有一户人家,婆婆三天两头和儿媳吵骂,总与人说她儿媳这个不是那个不是的。我就问母亲为什么,母亲说,她年轻做儿媳时,她婆婆也常这样待她,她忍了几十年,现在好不容易自己做婆婆了,所以也用婆婆待她的方式待儿媳。我当时说:“那么以后等海海(和我们一起玩的小朋友,她的孙子)长大娶女客(浙江方言,妻子)后,他妈妈也会这样对他媳妇吗?”母亲当时只说了一句:“一代人做给一代人看,上代人从善,下代人亦孝顺,上代人从恶,到下代自有报应。”

“上一代人做给下一代人看。”这在家学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这叫家范。所谓家范是家族的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生活观念、生活习性和行为规范。在中国的宗法社会里,家范的作用非常大。今天,家范的意义与作用依然重要。树立良好的家范,是情性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婆媳吵架、夫妻斗气等这些家庭不和的琐事,看上去是常事或小事,但这些小事却可能影响下一代人的情性。古代《颜氏家训》、《曾国藩家训》等在这方面对子孙都有严格的要求。曾文公在家书中说:“吾家读书居官,世守礼义,诰戒大妹、三妹忍耐顺受。”又说:“余家诸女,当教之孝顺翁姑,敬事丈夫,慎无重母家而轻夫家,效浇俗小家之陋习也。”今人之父母发现子女情性不妥时,只会责骂他们,殊不知情性是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逐渐形成的。

(六)坐立行走影响人生

仪态不凡的孩子很容易从人群中脱颖而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孩子的举止行为反映出其父母的教养。一个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行走从容的孩子,别人见了就会说:这个孩子家教好。相反,一个走路跌跌撞撞,做事毛毛躁躁的孩子,人们对其父母的联想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有人认为坐立、行走,这样简单的事儿不用教都会,还有什么学问吗?有的。这个学问不是凭空就有的,是古人们在中国文化的研究和理解中摸索出来的。我们常说站有站相,松松垮垮的样子会给人无精打采、心气低下的印象。古人说,看一个人品行如何,看他走路的样子就知道。这虽然有些夸张,但却不是毫无根据的。

走路看似简单,四肢健康的人都会走路,但有的人就是给人以不会走路的感觉。有的人永远都是一副急匆匆的样子,有的人则整天低着头心事重重的神情。步履的快慢,神情的自然与否,与一个人情性的好坏有关。举止得体的人,无论是考虑问题还是做事,一定会比别人更细心周详。这是他的情性决定的。所以,举止也能修炼人的情性。当然不好的性格也可以通过长期行为上的训练得到纠正。

我小的时候就喜欢书法,常常一边走路一边低着头入迷地用手画着字。母亲看见就会重重地在我的后背上拍一巴掌,提醒我挺直腰走路。我有时坐在椅子上看书,双脚不停的抖动,一旦被母亲看到,就会用脚踢我的腿,并告诫我,小孩子坐姿要稳重,不要轻飘飘的。

中国古时候对人的仪态有着非常高的要求。要求男子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要求女子亭亭玉立。我们夸人也喜欢夸他气度非凡,这个气度指的就是其性情的笃定。优雅得体的举止,不仅显示着家教的成功,对孩子将来的前程也有很大的帮助。举止得体、情性好的人的机会显然比这方面差的人要多。你是相信一个尚未走路就想跑的人,还是更相信一个不慌不忙、深沉厚重的人呢?因此,性情好了,喜欢你的人、帮助你的人也随之多了,各方面的机会也就会比别人多。假如你一个月比别人多一次机会,一年就会比别人多十二次机会。机会多了,学业、事业就会比别人快走一步。命运自然就比别人好,所以我说,人生成长的开端就是修炼情性。

 
 
 
Copyright @ 2017-2017 五台县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五台县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 邮箱:wtxwl@163.com  地址:五台县向前街政府院
晋ICP备1700424-1号 总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