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
·没有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五台县文联 >> 百花园地
七  律  咏五十六个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献礼
作者:本站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439    更新时间:2019-9-27

 

 

咏五十六个民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献礼

 

 

作者/闫竹叶

 

编者按:闫竹叶先生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活动力作56首七律诗,不由联想到乔羽先生所写歌词: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乔羽先生是把56种语言汇成一句“爱我中华”,闫先生却是把我大中华写成56首赞美诗。大汉民族文化特点不离“棋、琴、书、画、剑”,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性无非“诗、歌、茶、酒、花”,同中有异,异里含同,闫先生求同存异,索异求全,用平仄韵律把中华民族分放56格,细细品读下来,真觉得每一格都像一枝花,56格就是一大束献给新中国70华诞的鲜花。七律讲究声律对偶,70大庆之际,让我们一起朗读闫先生的律诗,为伟大祖国送上56首赞歌。

 

导读目录

 



 

  土族

 

胜日花衫舞彩虹,安召一曲厚民风。

佳宾下马三杯尽,肃气开镰五谷丰。

轮子秋迷抒力美,孔锅馍醉写情浓。

河湟两岸风樯动,拭目喜看图画中。

 

土族:主要分布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人口24万多人,使用土语,1979年国家帮助土族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被称为“彩虹民族”,特指土族姑娘的花秀衫。民间歌舞以“安召舞”和“轮子秋最为著名。“花儿”曲调优美,深沉婉转,极富感染力,而土族婚礼犹如一出群众性歌舞剧,起承转合,美不胜收,其内容之丰富,程式之严谨,表演之投人,寓意之深刻,令人叹为观止。

 

  土家族

 

武陵山秀月如钩,映出清溪吊脚楼。

梯玛神歌添韵味,女儿哭嫁掩娇羞。

桂花鱼熟漂流急,石板街长摆手柔。

觅得桃源好风物,谁知陶令是前修。

 

土家族:主要分布于湘鄂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人口约800万人,有自己的语言,通用汉语和苗语,土家风俗,摆手舞,哭嫁歌,竹筒酒,桂花鱼,摆手堂前跳摆手,芙蓉古镇石板街,风光美如画,文化遗产多。

 

  门巴族

 

藏南风物数门隅,四季群山景色殊。

积雪连天镶白线,梯田吐蕊着红须。

盛情稀客石锅待,幽怨长歌浊酒沽。

且喜文明入孤岛,小康曾忆作农奴。

 

门巴族:生活在西藏东南喜马拉雅山脉南坡的群山峡谷中,聚居在墨脱、门隅地区,人口仅9000人左右,使用门巴语,使用藏文和汉文。门巴族同西藏一样,处于农奴制社会,民居多杆栏式竹木房屋和石砌楼房,主食玉米、大米。男子服饰似藏袍,妇女喜穿红内衣,外穿无领无袖彩条长服,善歌舞,有固定曲调。随着西藏民主改革,门巴族获得新生,这个“高原孤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大踏步前进在改革开放的路上。

 

  毛南族

 

分龙时节过三南,傩戏傩歌傩舞酣。

垂柳枝头生糯米,紫桑叶下语春蚕。

针衫织帽姑娘俏,补寿添粮耄耋甘。

共道山乡学风盛,史诗尤似菜根谭。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广西西北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人口10万多,使用毛南语,通用汉文。毛南族是个善歌的民族,傩文化中的傩戏、傩舞、傩歌在民族文化中独树一帜。被中外专家称为戏剧的活化石。“分龙节”是特有的民族节庆,祭祀神农,祈求丰收。尤其重视教育,有“三南学风颇盛”之美誉。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大量优秀人才,在少数民族中最引以为自豪。

 

  乌孜别克族

 

百骑叼羊斗草原,四围决眦喊声喧。

珠光翠影腰裙转,空谷回音手鼓翻。

新煮奶茶如玉馔,祖传黄卷比轩辕。

心灵凭寄清真寺,斋月何嫌礼俗烦。

 

乌孜别克族:主要居住在新疆伊宁、塔城地区,人口1.2万多,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主要以畜牧业为主。乌族能歌善舞,民间音乐曲调优美,韵律婉转,舞蹈优美轻快而富于变化,舞姿舒展。工艺美术主要在图案艺术上。习俗及饮食文化与穆斯林大致相同。信仰伊斯兰教,尊崇《古兰经》,乌族人们正用勤劳和智慧的双手建设着祖国的边疆。

 

   

 

返璞归真奢望消,羹鱼饭稻也道遙。

水浮云影家家醉,坎育禾秧岁岁饶。

端节欢腾纵歌舞,水书神秘续仰韶。

何妨都柳江边过,美丽生存折我腰。

 

水族:主要聚居在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人口约40万,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日常通用汉文。走进水族,树林成了人们的祖先、自然之神,民居依山傍水而建,生活凭山借水繁衍,以歌养心,以舞养神,以酒养身,“水族端节”被称为世界上历时最长、批次最多的年节。水族儿女以妙曼的舞姿、质朴的歌声、铿锵的铜鼓展现着自己美好的生活。

 

  布依族

 

干栏掩映画图中,稻熟秋黄米酒浓。

铜鼓铿锵黄果树,情歌绽放刺黎蓬。

糯烧窖酒融豪气,蜡染嫁妆存古风。

呵护自然谁处最?八音坐唱好花红。

 

布依族:聚居于贵州黔南、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口297万人,使用布依语,1956年政府为布依族创制了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以敬畏崇拜自然,以生命呵护生态,以快乐装点生活。稻作文明的传承,纪录着蜡染、刺绣、织锦等生存技术。走进村寨:歌声不绝于耳,孝歌、情歌、酒歌、古歌、新民歌,于是,以歌为媒,在劳作中歌舞,在歌舞中快乐,在快乐中生活,向世人展示“快乐地生活着”的生活样式。

 

  布朗族

 

雾掩霞笼布朗家,干栏屋暖炒春茶。

恬恬索宰花冠鲜,飒飒舞姿蜂鼓遐。

不信深山无旱稻,谁知丝路有桐华。

忧思力解边民苦,坐看蒲蛮喜雨斜。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和西部沿边地区,人口9.2万余,使用布朗语,通用汉文、傣文。布朗文化有三:一为识种茶,居处皆茶园,村寨出香茗;二为驯旱稻,拾取山中谷,育成旱稻种,山中始有粮;三为木棉纺,摘取木棉花,织成桐华布,人人皆善纺。歌舞悦翩跹,犹爱蜂鼓舞。经济茶当先,宗教法自然,布朗山乡百业兴,迈步小康有良方。

 

  达斡尔族

 

江边弥漫柳蒿芽,岁岁斡包祈福耶。

击鞠棍球争绿地,放排号子走天涯。

依然长夜摇蓝曲,不失坊间剪纸花。

一曲乌春追日月,英雄血泪洒邦家。

 

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地区,人口13万人,使用达斡尔语,通用汉文与满文。居住的地方长满柳蒿芽,嫩江放排是族人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悲壮的号子浇灌着族人坚韧的性格,造型独特的摇篮,摇出民族的勇猛彪悍与聪明智慧。曲棍球是该族传统的体育项目,已列入国家非遗名录。叙事长诗《乌春》记录了民族的发展和不屈。

 

  东乡族

 

天干土瘠大河横,胸臆四方多抗争。

负贩走骡追旭日,顺流木筏漫歌声。

花儿一路乡音伴,母语千年信念生。

更有家传擀毡艺,非遗名录有芳名。

 

东乡族:分布在甘肃临夏东乡族自治县和临洮的一些县,人口约为52万人,使用东乡语,没有文字,通用汉文,信仰伊斯兰教,古往今来,脚户哥,筏子客,擀毡匠,唱着故乡特有的山歌“花儿”走南闯北,走遍西部的广袤土地。以“花儿”为媒的东乡出门人的歌,会越传越远,越唱越美。

 

十一  仡佬族

 

辰日丰年共采新,稻田尽是盛妆人。

三么台重宾朋醉,打闹歌甜唢呐醇。

旷世天书传钥匙,山间驿道写酸辛。

神奇最是图腾事,为佑婴儿种竹筠。

 

仡佬族:主要聚居在云贵高原东部,人口58万,有自已的语言,通用汉文。2008年在民间发现了《九天大濮史录》一书,证明仡佬族有自己的文字——仡佬文。农耕为主,每年农历七月辰日举办“尝新节”,感恩天地万物赐予粮食。自古有竹图腾崇拜,,以竹为族名,生下男孩即种竹子,以祈得到竹王护佑。甜井水、八仙桌、劝茶歌、糯米酒,先酒次茶后饭的“三幺台”让你陶醉在热情好客的仡佬山冲。

 

十二  仫佬族

 

水映青衫与紫缇,对歌不厌月偏西。

十人傧相情郎误,八月走坡阿姊迷。

学子温书声朗朗,耕牛舐犊草萋萋。

家居山坝祥和在,砂罐煮茶嗅稻泥。

 

仫佬族:主要聚居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人口约20万,使用仫佬语,通用汉文。仫佬族崇尚道德,倡导文明,优美动人的“十劝人”歌足以明证。独特的节日是走坡节,青年男女盛装走坡,对歌谈情,有时从早唱到晚又唱到天亮;结婚时有十姐妹送嫁的婚俗,让新郎从中找出新娘,妙趣横生。仫佬族极其重视文化教育,村村有学校,家家敬“天生”(先生)。仫佬山乡有“三尖”,即:“山峰尖、筷子尖、笔头尖“笔头尖”就指仫佬族培养出很多杰出艺术家和科学家。

 

十三  白族

 

为赶古城三月街,可餐风物鬼神差。

乘凉漫步五天井,率意频瞧百节鞋。

鲜亮荷包情莫忘,清香茶道味相谐。

声声唢呐谁人问,原是背婚踏曲牌。

 

白族:居住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人口186万人,使用白语。白族人生活在苍山洱海之间,风花雪月四大景观被艺术地体现在头饰、服饰、工艺美术上,民居建筑“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令人流连忘返。白族人热爱生活、能歌善舞,著名的“三月街”使苍山洱海变成欢乐的海洋,尤其是待客礼仪“三道茶”让你在欣赏民族歌舞中,慢慢品味白族茶道中的人生哲理。

 

十四 

 

塞上江南土变金,黄河养育穆斯林。

清真五课修为乐,礼赞三无习俗钦。

野旷花儿撩肺腑,坊间武术动商参。

且看璀璨回回史,代有英才烁古今。

 

回族: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口约982万人,汉语为回族的通用语言,日常生活中还保留有大量阿拉伯语汇。回族信仰伊斯兰教,教徒称穆斯林,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是回族三大节日。一座座清真寺遍布回疆,民族文化也深得伊斯兰文化之精髓,又兼收汉族文化之营养。

 

十五 

 

阻隔时空奈苦何,刀耕火种冀求多。

风扬秀发舂新米,泥抹铜身踏佤歌。

木鼓无言春信至,芦笙有意大山和。

一蓬绿竹司岗里,心手相牵坎坷过。

 

佤族:意为“住在山上的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盟、沧源、孟连三县,人口约40万人,使用佤语,没有文字,长期采用木刻和实物记事,是一个对稻谷有强烈依赖的山地火耕民族。民族文化通过佤族祭师魔巴的记忆,以叙事长诗《司岗里》的方式一代代传承下来。而今文化旅游使佤族看到一个金灿灿的未来。

 

十六   

 

春江如带绕青螺,三月赶圩情满河。

火把草衣铜鼓韵,绣球彩锦那雷歌。

山茶陶醉刘三姐,俗字传承布洛陀。

骆越何曾迎蚂拐,岜莱壁画漫摩挲。

 

壮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口约1618万,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使用壮语,1955年国家帮助壮族创制了壮文,并得到推行。广西是歌海,三月三“歌圩”最为隆重,以歌会友、交情、择偶,产生了刘三姐的动人传说,产生了“岜莱壁画”中群体欢歌的巨幅图像。而今八桂大地,生机盎然,正沿着新时代、新征程高歌奋进。

 

十七 

 

岷山深处访碉房,领略风情话古羌。

娘舅尊前歌晚宴,灯龙会上跳锅庄。

银环孝帕蓝衫秀,腊肉清茶咂酒香。

问及先人棺椁葬,但凭长老说殷商。

 

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阿坝、甘孜、绵阳等地,人口30多万,使用羌语,通用汉文。羌族历史悠久,殷商甲骨中就有大量古羌人的记载,从事农耕,善修石碉房和碉楼,酿吸咂酒,跳锅庄舞,妇女多以头帕系于头顶,戴耳环、手镯、银牌等。家庭俗以娘舅地位最为尊贵,有娘亲舅大之说。村寨则以长老为尊,主持各种仪式及事务活动。汶川地震,地裂山崩;八方援助,大爱无疆;灾后重建美好家园,锦绣生活,试看今朝。

 

十八  阿昌族

 

妹采芽茶姐耨禾,葫芦萧和乱心波。

浓荫私语云羞月,婚宴欢愉酒助歌。

绕指长刀初淬火,系腰织绵正飞梭。

春风着意吹山坝,好梦成真幸福多。

 

阿昌族:主要聚居于云南德宏傣族自治州,人口仅3万余,使用阿昌语,通用汉文、傣文。与当地傣族人共同信仰佛教文化。能口即调,出口成歌,民歌是阿昌族人记忆历史,抒发感慨的样式,织布和铁器制作是传统的看家本领和艺术精髓,至今,腰系皮刳席地而坐的妇女,用手中的木梭编织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十九  纳西族

 

玉龙山下丽江城,地僻缘何有令名。

花漫水街流古乐,鸟藏文字证经声。

世遗三度方家叹,驿道千年茶马行。

守望家园心性淡,天人合一蕴真情。

 

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丽江市,人口约为31万人,使用纳西语,有表意的象形文字,称东巴文。纳西族已获三项世界遗产,即丽江古城历史文化遗产,三江并流区自然遗产,东巴经典记忆遗产。其保护与利用遗产并举的经验被联合国推崇为丽江模式在世界推广。

 

二十 

 

吃新祭祖舞芦笙,银饰光华步态轻。

稻黍挂檐妆吊脚,脍鱼赞口侑亲情。

千年风俗从文墨,百丈丹霞永玉名。

肴馔何为云路溢?簸箕饭熟远宾迎。

 

苗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南和湘鄂川黔的交界地带,人口为894万人,使用苗语。居吊脚楼,跳芦笙舞,以歌侑酒。尤以女饰为最,花团锦簇,银角、银花、银牌、银铃扮靓苗家女。苗族历史悠久,祟文重教,养育了沈从文、黄永玉两位艺术大师。而今新生活,新变化,苗胞福寿和乐,苗疆迈步康庄。

 

二十一  拉祜族

 

甩手踏春青竹摇,芦笙歌舞醉今朝。

五声音美丰年盼,二道茶香远客邀。

母系持家诚可贵,史诗传世也风骚。

喜看山寨新生活,拉祜人民尽舜尧。

 

拉祜族:意为“葫芦的女儿”,分布在云南澜沧江流域的思茅、临沧两地区,人口约45万人,使用拉祜语,1957年国家帮助创制了拼音文字。葫芦神话和芦笙歌舞,造就了能歌善舞的拉枯民族,并创造了5声音阶,享誉世界。烧烤和舂类食品是拉祜饮食文化的主要内容,并融入了茶文化之中,第二道烤茶敬给客人,纯美的茶韵承载着拉祜人民的美好情谊。

 

二十二  侗族

 

节日华妆会鼓楼,但闻天籁出歌喉。

风吹杂树黄莺戏,月沐春山涧水流。

独约情郎初坐夜,共餐鱼稻已收秋。

花桥丝竹谁人闹,对唱诚邀外嘿留。

 

侗族:分布在黔湘桂三省区,人口296万人,使用侗语,1958年国家帮助创制了拉丁字母的侗文。鼓楼、风雨桥是侗家建筑的典型代表,侗族大歌享誉海内外,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为中外民间音乐所罕见,已列人国家非遗名录。大歌一般在鼓楼、花桥演唱,常常一个寨子到另一个寨子集体做客对歌,俗称“外嘿”。今日的侗族人民、今日的侗乡正像其优美的侗歌一样,向中国、向世界展现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二十三 

 

六月金滩做海忙,哈亭唱罢出云樯。

船收罾网江村笑,浪舔渔箔鲶汁香。

花履踢沙飞木叶,情歌吐爱伴鸳鸯。

天时地利人勤早,琴韵清悠乐小康。

 

京族:聚居于广西防城港市江平镇的“京族三岛”上,人口2.2万人,使用京语,通用汉文。京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即兴编唱,形式多样。独弦琴在我国民乐中一枝独秀,是世界上惟一用泛音来演奏的独门乐器,音色悠扬清丽,数里之外都能听见。京族也是唯一一个既沿边又临海、以海洋捕捞为主的民族。改革开放以来,一跃成为中国国内单一民族中年收入最高的民族。

 

二十四  柯尔克孜族

 

牧场徜徉库姆孜,白毡包里溢情思。

妇姑巧手金丝绣,阿肯酣歌玛纳斯。

长夏鹰扬嫌草密,三秋马疾怨郎迟。

丝绸之路浥花雨,赓续边疆新史诗。

 

柯尔克孜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帕米尔高原上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人口约16万人。主要使用柯尔克孜语,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本民族文字。古老的三弦弹拨乐器库姆孜琴、一顶白毡帽、一部悠长、雄壮的英雄史诗《玛纳斯》,以及骏马、猎鹰、毡房、草原、雪山,构成了柯尔克孜族最基础的民族标签。随着少数民族地区扶贫攻坚的不断开展,柯族贫穷落后的面貌正在改变。

 

二十五  怒族

 

三月贡山铺杜鹃,乃仍节火醉江边。

刚闻对调摇篮舞,又赏琵琶怒毯编。

舂米最宜明月夜,采花尤爱艳阳天。

莫遣阿妹穿溜索,幽谷金桥两岸连。

 

怒族:分布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口2800多人,使用怒语,通用汉文。唱歌对调是族人最受欢迎的民间社会活动,舞蹈多达120多种,大多反映生产生活特点,最重要的节日是“乃仍节”,届时品尝佳肴,观赏怒毯编织和“骨笛”、“口弦”表演,是一个民族团结友爱互助交流的节日,也是一个民间交往,商贸文娱的重要平台。

 

二十六  哈萨克族

 

穹庐迁徙意如何?戈壁草原嘹牧歌。

飞雪催春铺绿毯,疾风驱马卷长河。

骅骝独睐叼羊汉,幼犊悄依挤奶婆。

赶集归来听对唱,阿爷礼赞白天鹅。

 

哈萨克族:主要分布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人口125万余,使用哈萨克语。从事畜牧业生产,按季节搬迁流动放牧,居穹庐,食用肉奶,马和歌融入了哈萨克的血液。“阿肯对唱”成为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今日该族仍在培养“阿肯”(民间语言、歌唱大师),研究“阿肯”,以弘扬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丰富着中华文化。

 

二十七  哈尼族

 

山行喟叹水梯田,堤埂回环映海天。

春绿秋黄谁点缀,朝诗暮画我魂牵。

边陲真见愚公志,小族独弹生命弦。

雕塑大师如许众,原来苦难是源泉。

 

哈尼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红河和澜沧江中间地带,人口约144万人,使用哈尼语,20世纪50年代创制了一套拼音文字。哈尼族费尽移山心力,创造出举世罕见的梯田农业和梯田文化,水田绕山而行,重重叠叠,形成森林、村寨、梯田三位一体的生存空间格局。哈尼族被称为“雕塑群山的子民”。

 

二十八  保安族

 

积石雄关佑保安,山居乐业觉心宽。

田间作罢花儿漫,早晚餐前祈祷叹。

羊杂一锅香气溢,叮当满院火星看。

惠民春雨寻常下,携手同行自不单。

 

保安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境内,人口约1.6万人,有语言而无文字,通用汉文,民俗文化与伊斯兰教联系密切。保安族是一个善于歌唱的民族,西北高原上的艺术奇葩——“花儿”已深深植根于保安族人的生产生活之中,成为传达心绪抒发情怀的最佳方式。保安腰刀久富盛名,一度成为维系整个民族生存的重要手段,现已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十九   俄罗斯族

 

曾忆乔迁归化村,东欧风俗尚留痕。

开斋欢度平安夜,婚礼哀歌慈母门。

香汗淋漓随踢踏,列巴酥软共金樽。

套娃情趣谁能忘,童话几多怡子孙。

 

俄罗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塔城等地,人口15万人,使用俄罗斯语和俄文,也通用汉语和汉文,信仰东正教。俄罗斯族从19世纪陆续迁入新疆等地,传统饮食以馅饼和名叫“列巴”的烤制面包为主。族人个个能歌善舞,每到节假日,伴着三弦琴,欢快的踢踏舞把你带入忘我境界。民间工艺十分发达,套娃是最著名的传统手工艺品,一层一层的套娃都绘有童话故事,表达着人民对家庭和民族的热爱与尊重,对人与人之间美好感情的向往与追求。

 

三十  独龙族

 

百丈龙溪溜索斜,高山峡谷有人家。

剽牛壮士痴斟酒,文面女儿羞结痂。

绿竹丛中听秘语,曼殊声里晒青麻。

一朝走出新天地,太古遗风何足夸。

 

 

独龙族:分布在云南高黎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独龙河两岸,人口为7420余人,使用独龙语,本名族有自己的文字。新中国成立时仍保留原始社会末期父系家族公社特点,刀耕火种,以物易物,被史书称为“太古之民”。既有妇女纹面的陋习,也有唱歌对调的生活,和称为曼殊的歌谣,更有“剽牛祭天”等原始古朴的年庆风俗。他们以坚韧的性格书写着自己独有的历史和文化。

 

三十一  珞巴族

 

干栏草屋挂牛头,狩猎游耕岁月稠。

刻木结绳传智慧,隔河射箭越江流。

灯前织布围裙暖,岭下舞镰荞麦收。

冬雪山家无他事,也編谚语也歌喉。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雅鲁赞布江峡谷的珞瑜地区,人口2900多人,使用珞巴语,通用藏文汉文。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时,珞巴族仅发展到原始社会末期。刻木结绳记事,用父子联名制纪录血统传承。主食玉米、稻米,住杆栏式竹木结构长屋,住地山高谷深,出行困难,以长藤织网为桥,土葬为主,也有树葬,口头文学丰富,有史诗和谚语。改革开放后,珞巴族社会实现了飞跃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愈来愈幸福。

 

三十二  高山族

 

渡海东迁阿里山,遗风古越色斑斓。

纹身黥面行崖葬,顿足踏歌俦羽冠。

自有英雄降猛虎,不教异族掠台湾。

三通天堑连寰宇,明月随时照我还。

 

高山族:居住在台湾中部山地和东部沿海,人口50余万,有语言,无文字,对外交流用闽南、客家方言。据考古学研究,大陆东南东迁至台湾的古越人是台湾少数民族的早源和主源,断发、纹身、凿齿等习俗普遍延续。从事农业、捕鱼,饮食以谷类和根茎类为主,住木屋,喜歌舞,性豪放,热情好客。而今,祖国大陆与台湾少数民族同胞的新情旧谊,被海峡的波涛永久地传诵着。

 

三十三  基诺族

 

年轻基诺沐春晖,朗朗书声响翠微。

刻竹画符成往昔,狂欢祭鼓久相依。

七音竹筒女神悦,三百礼歌阿舅欷。

普洱茶山“司土”响,举杯共庆族名归。

 

基诺族:意为“尊崇舅舅的名族”,居住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人口2万余,使用基诺语,无文字,刻竹记事,19796月经民族确认,成为中国的第56个民族。从事农业,善种茶,长期处于原始公社时代,生活虽艰苦简陋却与自然和谐共生。基诺山寨整木制牛皮木鼓名为“司土”,被尊为创世女神的遗产,祭鼓供品音乐离不开七声音阶,歌曲自有特色,不同曲调300余种。今天的基诺族,生产不断发展,生活不断改善,文化教育也得到较大提高。

 

三十四  鄂伦春族

 

远树绯红落日圆,马嘶犬吠满鞍鞯。

仙人柱暖山酒烈,白桦林深狍哨旋。

脱骨鞣皮工艺绝,凿冰撒网冻鱼鲜。

今虽弃猎归农牧,大岭歌谣唱百年。

 

鄂伦春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和黑龙江省交界的大兴安岭,人口8千多人,使用鄂伦春语,通用汉文。鄂伦春近300年的历史是一部反抗压迫和侵略的斗争史,“雅克萨战役”、“海兰泡惨案”、“江东六十四屯惨案”永远铭记在鄂伦春族记忆里。笃信沟通人与自然之间使者的萨满教。如今世代游猎于大兴安岭的猎民已放下猎枪,开始种地和发展多种经营,桦皮和兽皮制作技艺、“篝火节”已列入国家非遗名录。现代化的节奏已悄悄走进鄂伦春族的生活。

 

三十五 鄂温克族

 

山林六月始狂欢,萨满虔诚歌舞酣。

白桦口琴迷驯鹿,黄昏篝火映雕鞍。

猎民健步精气在,额沃飞针灵秀还。

绿色家园谁守护,自然之美胜三餐。

 

鄂温克族: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省,人口3万余,使用鄂温克语,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蒙古文。“萨满”是人类与神灵的使者,世世代代追随驯鹿的猎民用舞蹈和歌曲纪录历史,在大森林中健步如飞,桦树皮制作技艺、驯鹿文化久盛不衰。如今现代化已悄悄走进了鄂温克族人的生活。

 

三十六  塔塔尔族

 

犁头盛会末能忘,赛马摔跤歌也狂。

鞑靼腰身融库涅,草原壁挂靓毡房。

珠冠秀比纱巾罩,茶点迟于祈祷忙。

最是婚姻有风味,一车“几尔”嫁新郎。

 

塔塔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阿尔泰山、伊宁等地,人口4900余人,使用塔塔尔语,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塔塔尔文。信仰伊斯兰教,有自己独特的节日“犁铧节”,祈盼秋熟丰稔,举办摔跤赛马、商贸等活动。这是个热爱艺术的民族,酷爱音乐舞蹈,二孔直吹的木箫“库涅”久负盛名。婚俗别具一格,先把新郎嫁出去,一段时间后,再唱着塔塔尔流行歌曲“几尔”娶回来。

 

三十七  塔吉克族

 

雪岭冰峰碧水流,半耕半牧自无忧。

春播垄直闲犄角,秋获草黄肥牯牛。

树下笛吹鹰舞曼,河边羊饮白云俦。

绣花筒帽头巾衬,美丽当为天道酬。

 

塔吉克族:分布在新疆西南帕米尔高原上的塔什库尔干自治县,人口4.1万多人,有本民族语言,通用维吾尔文。鹰是塔吉克族先民的图腾,鹰文化成为塔族人灵魂所在,力量之源。而鹰笛则成为塔民间最主要的乐器,这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美妙的鹰笛中翩翩起舞,尽情歌颂生活,抒发欢乐。

 

三十八  朝鲜族

 

为赴乡间花甲筵,风情一览走延边。

秋千荡漾知非醉,象帽翩跹竞欲颠。

泡菜打糕勾唾腺,白衣长鼓梦飞天。

礼仪繁富何须问,敬老崇文值万钱。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吉、辽三省,人口约192万,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这是一个以歌舞为生活基本方式的民族。长鼓象帽,白衣长袖,充满浓郁的民族特色。重视教育也蔚然成风,朝鲜族每千人拥有大学生43名,是全国平均数的两倍。因尊老爱幼而设的三个隆重而考究的家庭节日,即婴儿周岁、老人六十大寿和“回婚节”将朝鲜族的传统美德演绎的淋滴尽致。

 

三十九  景颇族

 

景颇正月着华妆,目瑙纵歌人欲狂。

双日礼仪传董萨,一方水土乐天堂。

叮铛银泡娇羞掩,闪烁长刀怯懦忘。

惠我富民金钥匙,频揩汗水也余香。

 

景颇族:被称为“太阳神的女儿”,主要聚居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人口约13万,语言属藏缅语族,文字有景颇文和载瓦文两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原始宗教董萨文化。民族历史全凭口传,文学为口头文学,主要有民歌、情歌、民间传说。“目瑙纵歌”是该族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和歌舞盛会,意为“大伙跳舞”。景颇人未来的日子,象攀枝花那样火红,象米酒那样香甜。

 

四十 

 

泼水节来三月三,傣家扮靓彩云南。

龙舟竞渡呼声急,象鼓争喧舞步耽。

赕佛景真花欲绽,品茶普洱口愈贪。

风情版纳已陶醉,孔雀开屏何以堪。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西双版纳、德宏等州县,人口约115万,使用傣语,有自己的文字。傣族是水的民族,傍水建干栏而居,种植水稻,一日十浴;傣族是雨林的民族,为傣族提供众多食物、药物、木、竹及工业原料。绿孔雀栖息在雨林边缘,人们获得了灵感,创作了驰誉世界的孔雀舞。傣族又是开放的民族,一江通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在14-15世纪传入,吸收巴利语,从孟文创制了傣文。泼水节、象脚鼓、普洱茶技艺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大湄公河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傣族必将更加繁荣、昌盛。

 

四十一  傈僳族

 

家住三江第一湾,以歌为伴克时艰。

纵情抱饮同心酒,机巧飞飘溜索关。

右衽旋花谁舞蹈,刀梯砺胆我登攀。

曾经御侮柴门外,片马丰碑照九寰。

 

傈僳族:主要聚居于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口约63万,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高山河谷挡不住他们对自由通行的向往,发明了惊险无比的“溜索”,穿行于大江大河之间;用生命的激情,把家园变成了歌的海洋,并以歌的语言记载了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也曾英勇无畏地抗击过英、日侵略者,保卫自己的家园,唱响最壮丽的爱国主义之歌,他们必将在歌声中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四十二  畲族

 

刀耕火种结村寮,世外桃源少税徭。

山哈好歌尊礼俗,畲家耽酒尚英豪。

新婚娘子凤冠俏,时节男生彩带飘。

两碗清茶留远客,鸡蔬话别又相邀。

 

畲族:自称山哈,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交界地区,人口71万人,使用畲语,通用汉文。“畲”意为“刀耕火种”,以农业为主,狩猎为辅,具有悠久的酿酒文化。女子服饰以头饰的“风冠”和牛角帽闻名;男子则装饰定情、驱邪的彩带。畲民淳朴好客,走进村寨,每一位畲民都会招呼你喝上两碗茶,总会留你吃饭,为你杀鸡作食。而今,畬族文化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活力。

 

四十三  普米族

 

半农半牧惜边陲,崇尚韩规羊作媒。

常记火塘更旧服,岂无木垒酿新醅。

长歌一路锅庄伴,当顶千年生命陪。

密林清泉谭美政,大山深处响春雷。

 

普米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兰坪、丽江、维西等地,人口约3.4万人,使用普米语,通用汉文。是一个从事山地耕牧的民族,也是一个善歌舞的民族。聚族而居,同一氏族集成一个村落。绵羊文化事象特别集中丰富,火塘是该族最基本、最普遍的历史文化特性,各种人生礼仪都在火塘边举行,主要节日有“吾昔节”、“尝新节”等。今天的普米族,一切的一切都在向着新时代迈进。

 

四十四  裕固族

 

汉唐日月照祁连,游牧草原桃李研。

文教先河兴马背,回鹘长调舞羊毡。

当存谪语勤珍重,为恋青山忽罢畋。

丝路雪融春水绿,风情裕固惹人怜。

 

裕固族:聚居在甘肃祁连山下的裕固族自治县,人口1.4万人,使用裕固语,通用汉文。盛唐时就建立了强大的回鹘汗国,至今仍保留有回鹘文献语言“嫡语”。世世代代以畜牧业为生,产生了大量劳动歌曲和奶幼畜歌。教育方面,草原创办的“马背牧读小学”开创全国小学教育先例,骑马、骆驼送孩子上学读书成为牧民追求理想的剪影。

 

四十五  蒙古族

 

是谁拉起马头琴,仰望穹庐醉客心。

勒勒车移闻水草,长生天拜动商参。

风吹绿野牛羊见,奶诱炊烟长调吟。

笔底英雄驰铁骑,一腔豪气值千金。

 

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人口为580多万,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蒙古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和科技成果,丰富了中华文化,推动了人类文明。历史文献《蒙古秘史》,英雄史诗《江格尔》最为著名。蒙古袍、蒙古鞭尽显魁梧、彪悍。炒米、奶茶、马奶酒、手把肉养育了蒙古人,奔腾的骏马,悠扬的长调,如歌如诉的马头琴,舒展了蒙古民族坦荡宽广的胸怀,蒙古包,勒勒车,茫茫的草原;那达慕大会上的赛马、射箭、摔跤,一个民族古老质朴、坚毅智慧、博大宽广的形象越发清晰起来。

 

四十六 

 

鹊衔朱果始萌芽,几度兴邦继汉家。

彪悍端宜为骑射,守成谁不重桑麻。

疆开大漠连千万,笔落长河富五车。

满学风流依旧在,相融文脉耀中华。

 

满族:主要分布在东三省及河北、内蒙等地,人口约1068万,满文是参照蒙古文字母创制的,清朝乾嘉后,渐习用汉文。满族发祥于长白山,周封北国,唐有靺鞨,女真建金,清定满洲,开疆万里,融华夏文脉于一炉。民风淳厚彪悍,善骑射歌舞,信仰萨满。贤哲精英,百代风流,纳兰性德、曹雪芹、老舍、端木拱良、启功、侯宝林、群星璀璨。古老满族风采依旧,白山黑水又续新章。

 

四十七 

 

最爱盘王十月天,芦笙长鼓舞翩跹。

高台活虎疑相斗,夜月甜歌难入眠。

檐吊蔬禾瓜蔓绕,篓藏本草药香绵。

春晖沐浴民生路,百里瑶山绘彩笺。

 

瑶族:分布在广西、云南、湖南等省,人口263万,使用瑶语,通用汉语、壮语,一般通用汉字。瑶家人在宽厚的大山里创造着物质,探索着文明,如3000多行的《盘王歌》和史诗《密陀罗》。无论歌舞节庆,婚丧嫁娶,都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和生活的向往。岁岁年年,用生命的底色,演绎出人间蓬勃的四季。

 

四十八  赫哲族

 

桦鞋蹁浪阅江湖,自爱鱼皮胜宝珠。

长夜挑灯裁服饰, 严冬卧雪猎貂狐。

林深犬吠牲踪觅, 集散人归浊酒酤。

水上飘流赫尼那, 悠哉生活世间无。

 

赫哲族:分布在黑龙江同江、饶河、抚远等县,人口4600多人,通用汉文。赫哲人逐江河而生,夏捕鱼作粮,冬捕貂易货,独树一帜的民族“名片”——鱼皮服饰,已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歌在船头,唱在浪中,一曲《乌苏里船歌》谱写出赫哲人新生活的篇章。

 

四十九  维吾尔族

 

雪暖天山润绿洲,坎尔井水麦田流。

葡萄美酒龟兹醉,手鼓琴弦发辨柔。

风蚀胡杨凝骨气,焰蒸遗址纪春秋。

丝绸古道开新色,西部放歌同唱酬。

 

维吾尔族: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840余万,使用维吾尔语。这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打起手鼓,拨动琴弦,所有的梦想凝聚在葡萄美酒之中,“十二木卡姆”套曲记录下维族人的骄傲,清真寺嘹亮的“宣礼”见证了维族的发展,西部开发又为天山南北带来新的奇迹,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出新的生命。

 

五十  撒拉族

 

民俗钟情古尔邦,清真如市物流舡。

白丝汗褐张英气,花布盖头掩玉庞。

瓜果香甜漂木筏,椒盐醇厚绕篱窗。

忽闻哭嫁声声喜,又看挤门鸳一双。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人口约10万余,使用撒拉语,通用汉文。先民崇拜雄鹰,敬重苍狼,崇尚力量。男子服饰以白黑为主,女子以红绿花为主,饮食以面食和肉食为主,佐以地产花椒、盐而已,饮料以三炮台盖碗茶为主,撒拉族还是一个善于经商的民族,西部大开发的惠民政策,将使撒拉族人插上腾飞的翅膀,进入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

 

五十一 

 

扎根海岛绿椰林,合亩耕耘岁月侵。

断纬通经腰织梦,树棉纺帛手衣衾。

洪荒莫问东坡酒,教化相知海瑞心。

三月三媒多唱和,竹杆舞罢话缘姻。

 

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人口有125千余,使用黎语,但没有本民族文字,使用汉字。直到半个世纪前,五指山深处还保留着“合亩制”的原始躬耕制度。黎族是我国最早植棉的民族,培育了衣被天下的棉纺织家黄道婆。黎族节日三月三,以歌为媒,源于劳动的竹竿舞展现着阿哥阿妹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今天他们收起腰篓,砍刀,藏好筒裙,走出五指山,走出海岛,与现代社会融为一体。

 

五十二  德昂族

 

茶香只合古茶农,屋后房前绿万丛。

地道主餐陪日月,寻常薄礼纳宽容。

山坡采药竹篮满,溪畔对歌腰箍重。

又见边陲春四月,咚咚水鼓觅茶踪。

 

德昂族:聚居于滇西德宏等地,人口15万人,有自己的语言,使用汉文、傣文。德昂族主要从事旱作农耕生产,能歌善舞,水鼓是民族特有的乐器,打击前用水或酒湿润鼓皮以增音色。腰箍是妇女身上与众不同的标志,用竹或藤制成,一般要戴20-30道。德昂族一向被誉为“古老的茶农”,善于种茶,更善于用茶,茶文化伴随着民族的生命历程。飘着茶香的德昂族文化,是民族大家庭中独具魅力的花朵。

 

五十三  锡伯族

 

悲壮西迁别故乡,长歌一路结绳忙。

帐篷依水风沙净,阡陌连云瓜果香。

响箭翼垂欢鸭步,喜车题怪难新娘。

血缘流淌英雄气,创业何愁走四方。

 

锡伯族:分布于辽宁沈阳和新疆伊犁等地。人口约19万人,使用锡伯语,新疆锡伯族使用锡伯文,东北地区的通用汉文。锡伯族源于鲜卑,刀耕火种,刻木结绳,骑马射箭。清乾隆年间,四千锡伯人西迁新疆戍边,更显英雄本色。崇拜萨满,敬祖睦邻,文明古风,时代相传。

 

五十四   

 

天高云淡远山斜,雪域高原是我家。

洗涤灵魂舒哈达,相依土地敬糌粑。

青稞酒熟经幡转,朝贡道赊僧俗嗟。

驱散乌云太阳见,牧民同唱格桑花。

 

藏族:分布于青藏高原,聚居于西藏、青海、甘肃、四川等省区,人口540多万,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藏族先民在1300多年前创制了藏文,谱写了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注重节日,喜欢过节的藏民族月月有节,节节必过,藏历新年、雪顿节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处处能听到悠扬的歌声,看到动人的歌舞。数千年的藏族发展史,是一部中华民族风雨与共、共同发展的历史,如“社稷如一”、“和同一家”等篇章已载入史册。20世纪50年代,西藏民主改革,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随着改革开放,藏族人民将“幸福的歌声传遍四方”。

 

五十五  彝族

 

游耕生息万重山,创世文华脱野蛮。

十月太阳追夏历,一篇梅葛灼诗坛。

踏春路窄童孙唱,火把节圆情侣欢。

遗产传承莫忧虑,神鹰振翅白云端。

 

彝族:主要聚居在四川凉山、云南楚雄和贵州毕节等地区,人口约为776万,使用彝语,彝族是中国三个创造了原生文字的民族之一,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彝族的创世史诗《梅葛》,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美学价值。彝族先民创造了“十月太阳历”,成为彝族古代文明的崇高象征。而今,在新时代进程中,传承好自己的历史和文明传,保护好民族的文化遗产和精神家园,是每一个彝族人共同的责任。

 

五十六 

 

炎黄尧舜起洪荒,四海回归聚一堂。

历史不因多难断,文明代有国魂扬。

皆怜血脉胞衣共,每忆车书情谊长。

民族复兴春浩荡,中华崛起铸辉煌。

 

汉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族群。斯民十亿,四海播芳。自盘古开天,三皇五帝至于今,族称华夏,越乎千年,治乱兴替,国固邦宁。物华天宝,文化灿烂;礼乐文明,天地人和。虽列强染指,敌酋进犯,然中华脊梁不屈,祭长剑,射天狼,终林立于世界。欣逢盛世,百族团结,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康庄神州,海晏河清。方期中华之崛起,民族之复兴。

 

(作者简介:闫竹叶,山西省五台县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西作协会员,出版有《闫竹叶律诗选》,很多诗赋获省市大奖。)

(声明:转载请联系本站  电话:13133109608闫先生)

 
 
 
Copyright @ 2017-2017 五台县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五台县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 邮箱:wtxwl@163.com  地址:五台县向前街政府院
晋ICP备1700424-1号 总访问